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

大猪科技 头条 4

7月1日至7日,全国十余省份将开启“桑拿”模式。今明两天,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将进入鼎盛阶段,高温范围将囊括华北南部到华南中北部大片区域

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、中国气象局7月3日18时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(2025年第2期):

预计,7月3日20时至4日20时,华北、黄淮、江淮、江汉、江南中西部、东北地区及内蒙古、新疆等地高温健康风险较高(黄色预警)

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黑龙江、吉林、上海、湖北、江西、天津、河北、内蒙古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高(橙色预警)

其中,山东大部、江苏北部、安徽北部、河南中东部、黑龙江西部和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极高(红色预警)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1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中央气象台今天(4日)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

预计华北南部、黄淮、江淮、江汉、江南大部、四川东部、重庆、华南北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有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其中,新疆南疆盆地、陕西中南部、山西南部、河北南部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湖北、湖南东部和北部、江西、浙江北部、福建南部和西北部、四川东部、重庆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~39℃,新疆吐鲁番、陕西关中、山东中部、河南东部、安徽北部、湖北西部、浙江西北部局地可达40℃以上。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2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高温天气

如何做好防暑降温工作?

这份防暑指南请收好!

↓↓↓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3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4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5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6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7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8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9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10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!这些防暑误区别“踩坑”-第11张图片-大猪科技网

另外,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,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,是一段需要格外小心的时期。老人和孩子等重点防护人群要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,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温度,注意补水。出现头疼头晕、出汗多、注意力不集等轻微中暑症状,可尝试自行调节;如果出现严重中暑甚至热射病,一定要及时送医治疗,避免中暑引发脏器衰竭,危及生命。

面对持续“烤”验,如何避开防暑误区?

误区一:冷食冷饮能解暑降温?

很多人一旦感到燥热,就会选择喝冷饮降温。然而,这种凉爽感觉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,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诸多伤害。因为人的正常体温在37℃左右,当冷饮进入体内后,体温骤降,机体就会自行燃烧热量维持正常体温。因此,贪食冷食冷饮不仅起不到解暑降温的作用,反而会加重暑热和肠胃负担,增加中暑风险。

误区二: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?

中暑跟人所处环境的温度、湿度、通风条件等相关,并非只有在太阳下暴晒才会中暑,长时间待在密闭无风、高温高湿的室内也会中暑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人从高温的室外回到室内,且室内空调温度过低时,可能出现怕冷、发热、腹痛吐泻、无汗、胸闷等症状,这也是中暑的一种表现。

误区三: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?

藿香正气水并非中暑特效药,使用不当可能加重症状。藿香正气药性偏温,适用于夏季暑热湿盛、汗液大泄、肌肤毛孔开放时避热趋凉、忽冷忽热造成的不适症状。而长时间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活动导致的中暑并不适用藿香正气水,甚至可能“火上浇油”,导致病情加重。此外,由于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,注意不能与头孢类药品合用。

误区四:日常防晒会导致缺钙?

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后,能够合成维生素D,进而促进体内钙的吸收。于是就有人认为,日常防晒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,导致缺钙。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我们的日常防晒措施没有那么严格,不可能长时间完全屏蔽紫外线而导致人体维生素D合成不足。事实上,皮肤只要裸露在外短短几分钟,就足够合成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。因此,我们不必因担心缺钙问题,而使皮肤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,让皮肤老化受损,这样做得不偿失。

误区五:高温天冲个冷水澡,可以预防中暑?

冷水冲洗之后,体表毛细血管和毛孔会收缩,汗腺相当于就关闭了,反而会影响散热。身体处于高温大汗中,突然的冷水刺激不仅会造成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甚至会诱发心绞痛,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。建议在高温闷热的夏季最好洗温水澡,洗完一定要擦干。

综合来源:国家疾控局、应急管理部、中央气象台、人民日报等

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上一篇“700开头” 15位电话号码要来了!怎么用?权威解读→

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